首页 - 建言献策 - 正文
周爱国:开展学科建设动态监测,不断推进学科治理能力
作者: 发布:2020-05-26 点击量:
  

1月10日,教育部正式发布了“双一流”动态监测指标体系,新一轮学科评估原计划将于今年5月启动。要建成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,就必须形成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学科治理能力。

一、构建并不断完善基于动态监测数据的学科建设管理机制

一是定期发布学科建设监测结果。用好软科学科动态监测,按照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对全校34个学科进行全面动态监测。根据结果按照优先发展学科、重点发展学科、扶持发展学科、警示监测学科动态调整学科层级。建立学科发展年度报告制度。二是优化统筹学科建设资源的机制。以学科引领资源配置,提高学科建设效益,切实统筹学科建设相关经费,逐步优化完善统筹机制。三是完善“绩效考评、滚动投入”的管理机制。探索建立优先发展学科、重点发展学科、扶持发展学科、警示监测学科的学科分类建设标准、分类机制。进一步完善与学科建设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机制。

二、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建设

遵循“少而精、有特色、可持续”的原则,在数学、物理、化学等基础学科中,选取与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密切相关、对人才培养有基础支撑的学科强化建设,通过与优势特色学科的融合互动,不断提升学科水平,提升对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和对人才培养的保障作用。  

三、切实提升应用型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

结合国家评价指标体系,优化学科评价体系。应用型学科以标志性社会贡献为考评标准,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实行代表作制度。着眼于未来学科发展,发挥信息学科优势学科方向带动作用,结合“互联网+”等国家重大行动计划,启动并持续推进人工智能相关学科方向的建设工作。深入推进GF科研特区建设,服务国家军民融合战略。

四、全面提高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

探索建立“分类别、分阶段、引导性”学科国际化观测指标体系。结合“双一流”建设动态监测及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,将牵头国际性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、师生到国际组织实习/实践/就业情况及教师在国内外主流学术组织任职主要负责人、在主流国内外期刊担任主编/副主编/编委情况纳入相关评价政策进行引导。

五、不断完善学科建设协同机制

建立学科建设常态化协同机制,定期就学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。一是对于学科建设经费的分配和使用及执行情况,可以由学科办、财务处、人才办、科发院、设备处等部门定期沟通。二是对于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的引进,可以由学科办、人才办、人事处、财务处等部门定期沟通。三是对于学科专业动态调整,可以由学科办、研究生院、教务处、人事处等部门定期协商。四是对于上级专项经费和各类资源的争取和筹措,可以由学科办、财务处、科发院、社会合作办等部门定期沟通。

六、探索建设学科建设管理信息平台

用好上海软科学科动态监测平台的基础上,选取2-3所高校作为调研对象,实地考察这些高校的学科信息平台建设和使用情况,并形成考察报告。选择1-2家公司接洽,邀请其根据我校需求提供学科建设信息平台建设方案。撰写我校学科建设平台建设论证报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