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- 媒体关注 - 正文
[中国社会科学报]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教育
作者:李宇凯 张子豪 郭兰春蕾 发布:2020-06-25 点击量:
  

    2020年2月24日,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《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、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》。这一决定告诉我们,强化公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,尤其是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教育,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方法。实际上,人类从野生动物中感染病毒的事件屡见不鲜,禽流感、埃博拉病毒等疫情事件,让我们意识到野生动物保护已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问题,更是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。

  生态文明建设,是关系人民福祉、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。现行的环保教育偏重自然环境的灾害与污染防治等,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较为薄弱。我们应加强法律宣传与科普教育,提升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,让人们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性,从而更加敬畏自然、敬畏生命。

  增强野生动物保护意识,合理利用网络平台。当今社会还存在对野生动物致病风险的认知盲区,一些人认为野生的、纯天然的食物就是最好的,或者迷信野生动物的药用价值,盲目消费,以致传染疾病。因此,我们要加强宣传野生动物致病知识与人体健康防护等科普内容,纠正人们滥食野生动物的错误观念,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要善于利用好新媒体宣传手段,使人们认识到野生动物消费的安全隐患,打破虚假谣言,杜绝非法野生动物交易,降低由动物疫情引起的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率。

  与此同时,要利用新媒体技术,建设明确的具有公信力的宣传教育平台,推广内容健康的作品和信息。要建立健全网络监管制度,正确利用网络平台,规范网民言行。要发挥网络传播正能量,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,增强民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,正确地进行思想引导。

  加强保护野生动物教育,完善环保实践课程。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,不仅需要强效的法律保障,更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体制。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。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,环保教育中涉及野生动物保护的部分较为薄弱,防疫教育意识淡薄,宣传与教育培养力度不够。尤其在容易引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野生动物保护环节较为薄弱,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。因此,设立专门的环保教育课程势在必行。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,从基础知识、法律法规、公众环保意识培养等多方面,为各个学龄段学生构建一套完善的环境保护教育课程,增设环境保护类校外实践课程,丰富教学手段。提升学生环保教育参与度,只有重科学、多实践,才能达到切实可行的教育目的。高校更需加强对大学生的环保教育,各高校应开设环境保护教育必修或选修课程,讲授全面的环保知识。这将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环保认知,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辨别能力的监管人群。

  开发全新替代品,实现产品升级转型。当前,传统的野生动物原料本身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药品发展的需求,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,就必须开发全新的可利用的替代产品。因此,我们应加大投入力度,努力研发替代产品,运用现代科技方法制备出在成分和功能上相一致的新产品。同时,还要加强对野生动物原料采购和药品生产环节的监管,严厉打击野生动物入药的行为。

  建立健全野生动物保护法,加强监管与防疫检测工作。健全的法律和制度体系,是野生动物保护强有力的管控手段,也是保护工作的方向指导。要通过法律方式,对不法分子予以惩戒,为公民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。一是国家应加强多部门合作监管,明确责任范围,强化管理职责。完善相关法律之间的配合,协调好各监督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联合。做到全面地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与监察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工作。二是要补足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交易监管漏洞,完善受保护动物名单,加强野生动物疫病监督检查,杜绝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。三是应提升公民监督参与度,完善公民参与渠道,使公民意识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自身的权利与义务,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监督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行动中,提升公民参与保护野生动物的主动性与自觉性,由此切实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。

  生态文明建设,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。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,我们要在法律法规严格管控的同时,加强对公民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教育,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。

  (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资源学院党委书记;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生;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生)